新闻资讯
咨询热线
635573293120传真:02080287134
乐竞体育了不起的甲骨文丨江苏学人为甲骨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何以中国——全国甲骨文书法邀请展》日前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举行,展览中的一幅甲骨文作品《如鱼得水》受到很多观众的关注。这幅作品的作者是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江苏省甲骨文学会会长、南京印社副社长陈爱民教授。9月20日,陈爱民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是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100多年来,在殷墟考古发掘和甲骨文研究上,江苏学人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南京鸡鸣山下,矗立着一组近现代建筑群。这组建筑群是由河南南阳人杨廷宝设计的,其中一座大楼悬挂着的说明标牌显示,此处是“殷墟甲骨127坑室内发掘整理旧址”。
陈爱民说,殷墟甲骨窖藏YH127坑发现后,考古工作者将其整体装入一个特制的大木箱中,1936年7月12日辗转运抵南京鸡鸣山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经过3个月的清理,YH127坑中出土了17096片甲骨,这一数字令人惊叹。YH127坑甲骨卜辞的内容极其广泛,涉及殷商、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2023年,南京博物院推出了“九十年春华秋实——南京博物院的珍藏”特展,一批珍贵的殷墟甲骨亮相。南京博物院是我国收藏殷墟甲骨的主要机构之一,收藏了近3000片甲骨。
“如果说山东人王懿荣是甲骨文最早的发现者,那么江苏淮安人罗振玉就是甲骨文最早的研究者、江苏镇江人刘鹗就是甲骨文最早的著录者。”陈爱民说,罗振玉是公认的甲骨学奠基者,被列为“甲骨四堂”之首,其手稿《置杖录》即是研究甲骨文的札记。刘鹗广为人知的身份是清末小说家,但他在甲骨文方面的成就同样不容忽视,1903年他出版了甲骨文历史上第一部著录书《铁云藏龟》,并在该书序中第一个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
100多年来,对甲骨文研究、甲骨文书法创作作出杰出贡献的江苏名人还有很多。清末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很早就认识到甲骨文在书法史上的价值,并进行了深入研究。他的、学胡小石教授研究过甲骨卜辞布局问题;出生于南京的著名古文字学家陈梦家著有《殷墟卜辞综述》。此外,孙儆、叶玉森、鲍鼎、杨仲子、萧退庵、柳诒徵、陈邦福、陈邦怀、张秉权、黄侃、唐兰、游寿、傅抱石、钱瘦竹、钱松嵒、沙曼翁等前辈学者、书画家都在甲骨文研究、甲骨文书法创作、甲骨文篆刻等领域成就斐然。
陈爱民说,江苏省甲骨文学会成立于1995年,是国内首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省一级甲骨文学会。该学会致力于各种甲骨文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教育科普、文创活动,成功举办了多场在海内外产生影响力的学术研讨会和艺术展览,2009年还曾在联合国总部举办了中国甲骨文书法展。在江苏省甲骨文学会的带动下,江苏的南京、苏州、徐州、南通、无锡、常熟等地也成立了甲骨文学会。
陈爱民教授与甲骨文的结缘是从甲骨文书法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读大学期间,因喜习篆书、篆刻,他时常在图书馆查阅古文字方面的资料,遇见了《甲骨文合集》十三巨册,遂叹为观止、心驰神往。20世纪90年代初在徐无闻教授的建议下,他开始到各大图书馆搜集甲骨文艺术史料,购置甲骨学方面的图书资料,拜访海内外甲骨学界名师益友,一路行来,风雨无阻。
“为研究20世纪以来甲骨文书法篆刻史,我先后十多次走访安阳等河南多地,认识了众多河南甲骨学界的前辈朋友。”陈爱民教授这样对记者说。
陈爱民教授的博士论文《二十世纪甲骨文书法研究》2011年获南京艺术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6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2020年又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奖,是迄今出版的唯一较大型的全面研究中国甲骨文书法史的学术著作,填补了甲骨学史研究专著的空白。该书通过对20世纪甲骨文书法史的研究,揭示了甲骨文学术与艺术从20世纪前期的相互融合到后期的逐渐疏离的演变过程,呼吁当代甲骨文学术界和艺术界加强交流与合作,从而实现甲骨学和甲骨文书法的可持续发展。30多年来,陈爱民一直坚持搜集和整理甲骨文艺术史料,潜心甲骨文艺术研究与创作。
“研究甲骨文,最初是因为我发自内心地喜欢它,研究得越投入,越觉得甲骨文是一座巨大的宝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陈爱民教授说,文字本身就是历史,中华文明能够生生不息且从未中断传承,文字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字应用之始就是文字艺术表现之始,甲骨文具有独特的意象之美,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陈爱民教授表示,甲骨文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整个人类的文化遗产。近年来,甲骨文得到了国家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要把甲骨文传承好、发扬好,至少应该在两个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一个是“向上”,一个是“向下”。“向上”就是进行更深入、更系统地研究,尤其要更多借助AI等现代科技手段。“向下”就是要做好甲骨文宣传普及工作,尤其要通过甲骨文书法篆刻艺术、甲骨文艺术设计、甲骨文创产品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古老高深的甲骨文融入衣食住行,“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甲骨文的艺术美和文化内涵,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