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咨询热线
635573293120传真:02080287134
乐竞体育建设南街粮食之街的变迁印迹
盛夏时节,“秋城”昭通,人们还没有感觉到酷暑的味道,秋天已至。在昭通城区的建设南街上,行人如织,各自忙碌着他们习以为常的营生,卖水果、小吃、蔬菜、大米、种子的商贩在人群中往来穿梭,日子不疾不徐地过去,将他们写进了建设南街的发展历程。
建设南街,南端从位于月牙路与南顺城街交会的街心花园起,其间由西向东在三官庙农贸市场处经过一个“7”字形转向北,到东正街口止,门牌显示住户有301户。
军绿色的店铺牌匾,字体十分规整,一二三四千层包子店铺内,铝制蒸笼整齐地排列着。取这样的店名,也许是店主崇尚军人抑或心中一直想成为一名军人吧。
“现在生意还不错,一天要卖几百个包子、馒头。”58岁的店主李海思考了一会儿,然后才有所保留地说道。
李海是昭阳区守望回族乡水井湾社区人,进城做小吃生意已经有26年了,刚进城时以卖米线年,他在建设南街街口租了一间门面卖包子、馒头。转眼间,他已在这条街上生活20多个年头了,街道的变迁似乎与他无关,又似乎与他有关。
李海抬起蒸笼的一角,顺势用套有食品袋的手抓起一个包子递给顾客,然后淡定地望了一下街口的街心花园,思绪便回到了记忆中20世纪末的街道影像:建设南街青瓦如黛,几间木板房算是当时较为豪华的房屋了,整条街道基本上是土坯房,街道虽然硬化过,但因建设资金和生产资料紧缺,没有安装路灯,行人只能依托街道住户的窗户中透出的微弱灯光行走。路面坑坑洼洼的,走在上面,犹如一醉汉般左右摇晃。
如今,经过改造后的街道,变宽变平整了,房屋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模样。晚上,明亮的路灯下,行人悠闲地穿梭其间,渐渐地忘却了曾经的记忆。
建设南街长不到两公里,南端的“撮撮帽”烧烤和兰州拉面馆一直是这条街上较火爆的小吃店,因为是早晨,我们没有遇到较早经营昭通小肉串的“撮撮帽”烧烤店的老板。现在,虽然该店已搬迁到了启文街口,但它仍然在不远处凝视着建设南街的热闹景象。
走进建设南街258号穆纯拉面店,数十名客人正在品尝着老板做的美味的刀削面、拉面,透过店内中间的隔断,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中年男子左手拿着一个面团,右手持把小刀来回挥动。顷刻间,一块块大小、厚薄均匀的面块便从其指间滑落于滚沸的水中……马贤荣来自曲靖市会泽县新街乡,现年45岁的他,已经与建设南街结缘20余载。
马贤荣小学毕业后就到昆明一家兰州拉面馆打工,勤奋好学的他在此期间学会了兰州拉面的制作工艺。1996年,他来到了昭通打工,认识了虎学芬,因情趣相投,两人很快组建了家庭,便在建设南街租了个门面,从而有了这家拉面馆。
端庄、美丽、健谈的虎学芬来自昭阳区小龙洞回族彝族乡宁边村2组。12岁时,她就独自到昭通城闯荡。在她的记忆里,那时从小龙洞到昭通城基本上是步行往返,一个单程要近两个小时。
马贤荣与虎学芬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两人一步一步相爱,成家,共同创业,兰州拉面伴随他们近30年,夫妻俩一起走过了艰辛而幸福的创业之路。
7年前,兰州拉面馆从建设南街295号搬迁到258号,店铺面积从20余平方米增加到了现在的六七十平方米,每年的房租从4000元逐步增加到现在的11万元,面条也从当初的2元一碗变成了现在的10元一碗。尽管店名从兰州拉面改成了如今的穆纯拉面,但生意一直没受影响。目前,店里还聘请了3名工人。
他们一直把好食材关,并根据当地人的口感慢慢地改进工艺,现在每天都要卖出去30—50斤羊肉或牛肉的面条和面块,还增加了鸡腿、鸡爪等小吃,以品质和口感吸引着顾客。
虎学芬说,她的店里有一位特别的顾客,一个70多岁的老人。这些年来,老人几乎每天下午都会来店里吃一碗面条,很少中断。第一次来店里吃面条时,他问了价格,当时是每碗5元。自此,每次吃完面条后,老人都只支付5元。看到老人不容易,虎学芬也没有多说什么,至今仍收他5元一碗。“就当做点善事吧!”虎学芬说。
如今,交通条件改善了,虎学芬回小龙洞老家,往返都是乘车,单程只要一二十分钟,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从南向北而行,至农贸市场,店面均以经营小吃、牛肉、牛干巴等为主,偶尔有一两家服装店。农贸市场人头攒动,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为市场增添了更多的烟火气。
再往北走,在东大寺的对面,建设南街176号,豪杰米行店内,现年53岁的马辉悠闲地守着自己的店面,生意好与不好似乎都与他无关。他说,店名是以他的双胞胎儿子的名字来取的,他在这条街上卖米已经20多年了,拥有一批稳定的客户,他们大多是宾馆、饭店的老板或一些经销商,散户不多,所以看不到有多少顾客到店购买,都是打电话订购后送货上门。当我们跟他聊起这条街道上的过往,他慢慢地揭开了这条街道嵌入他记忆深处的面纱。
建设南街是按照肉市场、粮食市场、鸡市场来布设的,20世纪十年代是中段的粮食市场最鼎盛的时期。那时,整条街道两旁都摆满了洋芋、红薯、大米、黄豆等。大米除来自四川、湖北、安徽等地的以外,还有来自洒渔、黑泥地等地的本地米。本地米因为口感好,较之外地米,价格要高一些。每天凌晨,都会有来自各地的牛车、马车和肩挑各种粮食的村民汇集于此,街道在亲切的马蹄声、牛蹄声中醒来。因此,市民都亲切地称建设南街为“粮食一条街”。
如今,听不见马蹄声的建设南街仍然充满了烟火的气息。以前上百户的大米门店,至今没剩几家了,而商户卖的大米,基本上是从东北进购的。
往北走,数家种子门店列于街道两旁,重庆市精正种业有限公司的门牌挂于街道左侧的一家门头上,格外显眼,来自重庆九龙坡的店主黄显忠打理着店铺。目前已经是秋种的时节,不时有顾客进店采购菜种。
“好的。”黄显忠回答道,随后把顾客所需的种子装入塑料袋,并将找零的钱一并递给了前来买种子的老人。
2010年,黄显忠来到昭通,跟姑妈一起经营这家种子店;2014年,黄显忠盘过这家店独自经营,以批发为主,兼营零售。
黄显忠说,建设南街现在有20多家种子店铺,店主来自浙江、福建、重庆等地,大家经常聚会,并没有因为是同行而产生相互忌妒的现象,大家坦诚相待,相处融洽,即使有竞争,也属于良性竞争。
黄显忠对种子的情感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当初的养家糊口到现在的情感经营,他一直信守着诚信经营、做良心商家的承诺。
建设南街与东门步行街相通,几百米外就是20世纪90年代建设的环城东路。建设南街这条不足两公里的街道,可谓四通八达,从北方的东正街起,与抚镇门广场相通,同东升街、东菜园巷等街巷相连,与启文街、顺城南路等街道相邻。
每天早晨,建设南街上熙熙攘攘,大家都在为自己的生计而奔波,对于街道的变化,他们似乎不太关注,但他们的身影,让建设南街充满了烟火气,浓缩着昭通城区的民生印迹……
华灯初上,抚镇门广场上翩翩起舞的男女,在音乐声中陶醉,抚镇门城楼的静穆,慢慢地覆盖了城市的过往,也见证了街道的变迁……(记者 毛利涛 杨 明 唐龙泉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