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咨询热线
635573293120传真:02080287134
乐竞体育从隆冬出发这一场新春的“约会”值得回味!
当的人们提着行囊,在“流动的中国”里奔赴团圆时,我们再次选择逆行——从隆冬出发,赴一场新春的“约会”。
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丈量山河大地、探寻时代脉动、感受万家灯火。从青藏高原的生命禁区到城市街巷的烟火人间,从田野乡村的泥泞小路到荒漠戈壁的能源热土,我们追寻石油人为梦想拼搏的奋斗印迹,记录石油人为幸福加油的模样,用心感悟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脚踏泥泞处,脸迎疾劲风。我们跨越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城市街头、偏远库站,甚至远渡重洋,抵达海外的共建项目。我们一路奔波,只为让美好生活背后的建设者被更多人看到,这些感人的故事被更多人了解。
走进荒漠戈壁,我们聆听新时代石油人能源报国的初心。深地塔科1井,万米钻机不断刷新纪录,叩响地球深部的奥秘之门;浩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光伏蓝海与金色沙海交相辉映,描绘着绿色发展的壮美画卷;呼伦贝尔草原深处,巡井人踏雪而行,守护着祖国的能源动脉。中国石油人正以科技创新的力量,将瀚海荒原变为能源宝库。
走进雪域高原,我们见证石油人逆行出征的担当。震区废墟中,销售拉孜东郊加油站的员工们用震后72小时不间断的坚守,为近800辆救援车辆保驾护航;藏历农事新年“古突之夜”,销售珠峰南加油站为重建家园提供油品保障,温暖着受灾群众的心,那些可爱的人用坚韧与乐观书写着动人篇章。
走进市井街巷,我们描绘烟火中国的温暖图景。北国冰城,清洁的“蓝金”化作亚冬会圣火,点亮体育强国梦;雄安热土,河北销售容东站员工以“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为“未来之城”注入发展动能;丝路要道,满载玉门炼化航空煤油的油罐车穿越祁连山脉,为“一带一路”架起空中桥梁,让中国制造的“飞天血液”助力世界互联互通。
中国石油报记者李春辉,走基层地点: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炼厂、工程建设公司哈萨克分公司;曼格什套公司、北布扎齐公司等。
走进“一带一路”共建项目,我们用镜头定格海外石油人与各国伙伴共赢发展的奋进之姿。从波斯湾勘探船的科技探秘,到伊拉克哈法亚项目的携手共进;从蒙古国塔木察格雪原的坚守奉献,到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炼厂的技术革新……广袤天地间,一个个承载着“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理念的项目,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走进年味浓郁的田野乡间,我们拥抱新时代山乡巨变。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哈萨克族牧民哈斯铁尔将金黄酥脆的包尔萨克摆满餐桌,曾经的老屋改造成为特色民宿,传统游牧家庭搭上了乡村旅游的快车,日子越过越红火。江西上饶,西坡·横峰民宿迎来八方游客,一桌桌充满乡土气息的年夜饭,让久居城市的人们重拾往昔美好。中国石油通过产业帮扶,助力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在海拔4200米的玉珠峰下,天路“输血站”——西大滩加油站,其站经理颜世秀一家,已在这里度过了15个春秋。年夜饭前,老颜带着小儿子颜吉元,缓缓走向加油站附近的一处静谧之地,祭奠长眠于此的大儿子颜双能。在这片风雪交加的高原,记载着颜家两代人的奉献,寄托着他们对亲人的思念。
穿越高原,为藏区人送天然气的罐车司机郑有录,一年中有300天奔波在“天路”青藏线上。多少个除夕夜,他只能在公路与铁路的交会处,与身为青藏铁路列车员的儿子郑鹏隔着车窗匆匆一瞥。短暂的“30秒相约”,承载着父子间无尽的牵挂。
销售珠峰南加油站员工央琼,家距定日县6.8级地震震中仅50公里。强震袭来,房屋瞬间被夷为平地,得知老人和孩子平安后,她选择留在岗位上,继续为救援车辆加油。地震当天,她在工作间隙拨了12通电话,直到得知家里已搭起帐篷,才稍稍安心。
奔赴云南安宁的现代花卉产业园,我们见证“蓝金”与“美丽产业”的完美邂逅。中缅管道天然气的稳定供应让花卉大棚实现了“恒温恒湿”,玫瑰花的产量和品质大幅提升。中国石油的清洁能源,不仅助力了当地农业的现代化,也让云南的鲜花走向了世界。
我们在人声鼎沸的新疆饭店,听厨师老吴算一笔大盘鸡的能源账单,锅勺翻飞间,生意如同炉灶里熊熊燃烧的火焰,愈发红火。在震区,措果乡嘎热果吉村村主任边巴多吉紧紧握住加油站经理普布扎西的双手,感谢中国石油把油送到“阵地”;走过铁骑返乡的必经之路,从“摩托大军”的浩浩荡荡到自驾车的舒适自由,我们目睹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感受到了国家发展的强劲脉搏。
年复一年,我们始终以思考者的姿态走基层。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我们不断追问:石油工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油气开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哪些新动能?如何让“每一滴油、每一方气”都成为百姓幸福生活的坚实保障?这些时代之问的答案,就藏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中。我们突破现场报道的局限,坚持切片式观察,力求度剖析,探寻发展密码。
基层的生活,折射时代变迁。海拔5000多米的藏北高原,95后青年索旺正以独特视角重构“世界之巅”的意义。这位双湖加油站的新任经理,带领团队将云端驿站打造成现代化生活区:完善的配套设施和即将开业的“5000米咖啡馆”,为生命禁区带来新的生机。
基层的生活,映照出民生温度。我们捕捉塔里木油田罗斯区块的暖心“三变”:苦咸水变甘泉、砂石路变通途、柴油机变太阳能。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既是新时代中国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鲜活实践。
基层的声音,汇聚前行的力量。在无锡百年老店,我们追溯小笼包鲜美的能源支撑;在吉木乃县的百姓炕头,我们询问产业振兴的新路径……这些来自基层的鲜活案例,让我们深切体会到:能源开发不仅关乎国家战略,更连着万千家庭;产业升级不仅是经济课题,更是民生工程。
一个多月的下基层,我们虽身感疲惫,却收获满满的感动与力量。中国石油报全媒体平台在此期间共发布了1260件系列产品。不仅在石油读者圈中激起层层浪花,更在社会各界产生广泛影响,甚至漂洋过海,触达全球。这些饱含温度的故事让更多的人看见石油人守护万家灯火的不懈努力,这就是新春走基层的意义。
来自读者的心声,是最温暖的共鸣。《父子的约定》展现郑有录、郑鹏父子除夕夜在铁路旁的“30秒相约”,网友纷纷点赞:“看哭了,向所有为我们美好生活默默奉献的人致敬!”《海拔最高、条件很苦,“后浪们”却在做最酷的事》被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等主流媒体转载,评论区涌现大量暖心留言,在展现了中国石油履行央企责任能源担当的同时,传递出新一代石油人敢为人先的青春力量。这些声音激励我们前行,见证时代变迁,也关乎人情冷暖。
来自远方的回响,是最深情的肯定。视频《一封家书》讲述了哈法亚公司员工陈鑫春节坚守岗位的故事,在国内外多平台总浏览量突破百万。来自伊拉克的网友ALI Tahseen动情留言:“作为3个孩子的父亲,我深深理解远离亲人的感受。你们的家人会为你们感到骄傲的。”新闻人不只书写“明天的历史”,还发挥沟通桥梁作用,成为世界了解当今中国的“一扇窗”。
来自自我的突破,是最澎湃的动力。面对媒介形态的加速迭代,我们拥抱变革浪潮。跨部门联动,立体式传播。记者不再只有一支妙笔,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将受众带入更广阔的天地。《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年味儿“出海”》《哈斯铁尔的中国年》等作品引发热烈讨论,成为我们探索融媒体时代的生动注脚。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带着使命出发,我们在行走中感受别样年味;满载收获而归,我们用笔触镌刻时代印记。
万家团圆时,每一个井场油站、每一个物探一线都有石油人坚守奉献的身影,他们的春节也是我的春节。在这里,我再一次听到石油人对我国能源事业最深情的告白。
在高寒、缺氧、余震的挑战中,我见证了员工们在震后通宵达旦地为救援车辆加油;在除夕夜的加油站里唱起藏族民歌……于我而言,这是一个被“真实”厚待的好年。
亚冬会圣火点燃夜空,我们看见的是光焰万丈,但支撑这辉煌的,是距地面1.8米处管道里永不冻结的“蓝金”,是石油人骨子里“冻掉下巴也要把事办漂亮”的倔强。
倾听奋斗在中亚戈壁、雪原的石油人心声,融进与草原和里海互相触碰的旅程,文字和画面叙述着我们和他们热爱生活的那份初心。
哈尔滨的“冰与火之歌”。冰,是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气质;火,是石油人保障亚冬会主火炬的光、城市的火。油气与冰雪合奏的“冰与火之歌”仍在继续,仍需我们去记录!
从凌晨依然交易“火爆”的斗南花卉市场,到温暖如春的鲜切花生产大棚,再到中缅管道天然气进入滇第一站……天然气与鲜花,看似不相干,却会在生活中碰撞出最美的火花。
万家团圆的时刻,2000余名物探人奋战在寒风凛冽的昆仑山前,用行动守护着万家灯火。这一刻,我读懂了物探人独有的年味儿,我用笔和镜头记录了他们的模样,拍下了他们对担当的诠释。
探寻街头巷尾的寻常小店,看着灶台升腾起的蓝色火焰,店里食客如织,我感受到了温暖的小确幸。一方燃气,一寸寸管网,共同勾勒出中国石油守护人间烟火的温暖画卷。
本文原载于2025年2月28日《中国石油报》4版,原标题为《行进中倾听时代的轰鸣——本报2025“新春走基层·加油幸福年”全媒体新闻行动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