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咨询热线
635573293120传真:02080287134
乐竞体育田埂上“飞”出的农民画家丰爱东:比收入更打动人的是热爱和希望
在这个春节,津云特别推出“我心归处”系列报道,通过归乡人、城市建设者、民宿经营者、基层工作者等不同人物的故事,向您展示别样的“年味儿”。
眼前的绘画色彩明艳,人们穿着朴实鲜艳的服装,扎着头巾和长腰带,手中挥舞的彩龙,活灵活现地蜿蜒在人群间跃然纸上的新年喜庆氛围,让看画的人都会不由得跟着开心。这幅名为《共庆中国梦 欢度中国年》的画,出自北辰区农民画家丰爱东之手。
农民画,是通俗画的一种,画作常常用鲜艳明快的色彩,将粗犷和细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因风格奇特,手法夸张,被称作“东方的毕加索”。
从15岁接触农民画,43年间,丰爱东从普普通通的农民,成长为全国知名的农民画家,并斩获了几十次全国比赛大奖。2019年,他的“丰氏民间绘画”获评了北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丰爱东说,如今生活好,收入高,但相比于这些,更让他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农民画,爱上这项“非遗”。
这些年,58岁的丰爱东奔波在各种农民画教学课堂上,排得满满的课程,已经把他家的台历标成了“大花脸”。过年头三天,是他一整年中难得的假期,除夕上午,陪着爱人孟广凤走完两门亲戚,下午回到家,他又坐回到画桌前。
看着他弓背伏案,沉浸绘画的样子,孟广凤有些埋怨,几次想劝他安心放假,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孟广凤知道,排满了未来几个月的求购农民画订单,他要抓紧时间创作出来,可孟广凤更知道,即便没有那些订单,因为热爱,丰爱东也不会停下。
丰爱东出生在北辰区双口镇双口二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受到父亲喜欢写字、画画的影响,他从小痴迷画画,那时候的他还不懂什么是农民画,只是凭着想象,随意画些自己喜欢的东西。
15岁那年,他央求着父母同意,去北京看了一场画展。在众多优秀作品中,几张色彩艳丽的绘画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那时候才知道,有一种绘画风格是农民画,跟我的风格有些异曲同工,让我突然觉得眼前一亮。”
高中毕业后,丰爱东白天忙着放羊、种地、干零活;晚上大家都休息了,他就躲进自己的房间,开始画农民画,一画就画到凌晨一两点钟。
不少邻居看过他的画,第一反应就是“幼稚”,觉得他画的是儿童画,甚至稍懂绘画的父亲也表现出不理解,虽然丰爱东的心里会有些许挫败感,但要一直画下去的这颗心,却没有动摇过。
1986年,北辰区组织画展,听到消息的丰爱东,把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交了上去,可是一连几个月都没了消息,直到突然有一天,区里负责画展的工作人员找到他,通知他获得了一等奖。
听到这个消息,丰爱东脑袋一片空白,那时全区35万人,哪怕作品只是能被展出一下,他都会很满足,哪敢想什么得奖,而且还是一等奖。即便已经过去了30年,丰爱东仍然记得那两幅画的名字:《放羊》《果香飘千里》,那也是他当时的生活。
“领奖时,获奖的人里我最小,那是第一次在公众场合被认可,是特别大的动力。”回家后,丰爱东更加沉迷于绘画,只要有满意的作品,他就会送去区文化馆,没过多久,文化馆告诉他有一位外国人想要买他的作品,“1986年,我那张画卖了80块钱,那时候我干零活一天才给4块钱。”
卖出了第一幅画后,丰爱东有了把爱好转向事业的想法,可父母却并不同意。绘画的收入虽多,但不稳定,有时隔好几个月,甚至一年半载,都卖不出去一张,父母觉得他应该安安分分去种地、干零活,起码有吃的和每天固定的收入,存些钱娶媳妇才是正经事儿。
在丰爱东的绘画道路上,最坚定的支持者就是爱人孟广凤。初高中都是同学的俩人,在22岁那年结了婚。婚后的丰爱东一门心思扑在绘画上,孟广凤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其实,丰爱东心里也不是滋味,“那时候靠绘画我攒了些钱,但卖画的收入,朝不保夕,想要持续支撑生活,我就得找相对稳定的卖画渠道。”
1992年,丰爱东25岁,为了相对稳定,他决定自己找门路。一天早晨,他带着三五张引以为傲的作品去了古文化街,可问了几家店,因为不了解农民画,店主们看到画后都拒绝了他。
回家路上,他经过一家画廊,画廊里正挂着农民画,他硬着头皮走进去和店主攀谈。店主打开画后问价格,丰爱东心里想说100元一张,可接连遭受的打击,让他线元,“当时店主直摇头,说墙上挂着的那些,卖给顾客才60块钱一张。”丰爱东卷起画要走,一只脚刚要迈出店门时,他狠下心转身折回了屋,以50元一张卖给了画廊店主,“回家路上,我心情特别沮丧,觉得完了,想要活下去,可能要放弃画画了”
让丰爱东没想到的是,回家几天后,他突然接到了画廊老板的电话,说他的画被一个旅行团看中了,要预定100张,5天后就要。丰爱东一听,却急眼了,“我那是绘画,不是机器印的,怎么可能5天画出来那么多。”丰爱东说,嘴上着急,但他很兴奋,5天时间,他每天凌晨3点睡,早晨6点来钟起,画出了六七张小幅作品,“平时我都很喜欢画,有人喜欢、认可,那画得更有劲头儿了。”
丰爱东家客厅的一角,就是他的工作室,一张2平方米大桌上,整齐地摆放着颜料和画笔,一旁墙边立着的画板足有十几张。
因常年贴着桌面作画,丰爱东右手腕上长出了黄豆大的硬茧,但辛苦的付出,也让他换来了不少荣誉:2020年,他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2023年,他从900多位来自全国的农民画家中脱颖而出,取得了美丽乡村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2024年,他被评选为全国首届乡村工匠名师
如今,丰爱东的农民画不仅被国内人喜爱,也得到更多外国人的关注,不少欧美人、日本人,经人介绍找到他,想要买画,“开始那几年,我差不多每年都要画1000多张作品,但现在每年最多只能画500张了。”
“开始只是去1所小学和一两个班上课,我只需要抽出1/3的时间就行了。”丰爱东说,随着农民画被更多人喜爱,他现在的教学工作,已经增加到了2所中学、2所小学、1所幼儿园和天津、北京的8个班。
“他每周一到周五都要去北京上课,坐大巴车去北京,早晨6点半就从家出发。一三五,他是全天课,二四半天课,可下午回到天津,还要去学校、文化馆和社区街道上课。晚上到家也休息不了,不是备课,就是画求购者的订单”孟广凤心疼他,又劝不住他,只能为他做好后勤工作。照顾好他的饮食起居,在台历上为他标注好每个月的行程,提醒闺女帮他订往返北京的车票孟广凤细心,帮丰爱东分担了不少压力。
每天投入这么大的精力放在教学上,一些朋友打趣他一定赚了不少,可只有丰爱东和家人知道,课时费比他卖画挣的少得多。丰爱东说:“上课时,我能看出来,学生们是真的非常热爱,只有这样,农民画才有一代代传下去的希望,这比收入更打动我。”
最近这些年,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了展现新农村的文化面貌,丰爱东又被北辰区的十几个乡村邀请绘制墙画。站在一面面墙边,踩着升降机,每天早晨4点半一直画到晚上七八点钟,即便是七八月酷暑的中午,他也只会休息一刻钟去吃饭。
“我现在累计绘制了800平方米墙画,基本没赚什么钱,有时甚至要搭钱,每次画完浑身都要疼半个月。”丰爱东笑着说,虽然辛苦,能用绘画讴歌新时代,展现农民美好生活,妆点乡村风貌,让更多人认识农民画,是他的荣幸,更是他的责任。(津云新闻记者 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