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咨询热线
635573293120传真:02080287134
乐竞体育玉米传奇:清朝官府曾打压饥馑岁月挺脊梁世界粮榜占鳌头
“玉蜀黍,俗名苞谷,于深山之中广有产出,贫民多以此替代米麦。” 玉米自起始之际,便被视作穷人的 “救命粮”。
嘉庆十八年《平定剿匪纪略》卷 38 载:“查南山匪徒起衅根由,…… 多系川楚等省贫民,或孤身前往,或携家眷而来,开垦荒山,种植包谷杂粮;其距兴安、汉中相近者,借水运贩卖。”
道光年间,安徽徽州府官员上奏:“棚民私行开垦,种植苞谷,…… 此棚匪成群结队,实乃地方之患。”
道光二十年(1840 年)《宣平县志》称:“玉米,…… 每百斤可磨粉九十五斤,贫民借此充作日粮”;清末光绪年间,常山县亦是 “深山穷谷专种包粟以度一年之粮。”
清代康熙、雍正之后,人口数量迅猛增长。据考证,清朝建国之初,全国人口约在六、七千万上下,历经数十年的安抚、休养生息,人口涨至一亿二、三千万。
自 17 世纪后期起的百余年间,正值清代所谓太平盛世,人口日益繁盛,至 18 世纪末,全国人口已然突破三亿大关。人口的剧增给粮食供应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压力,于是众多农民纷纷前往山区垦殖。
玉米特别适宜在山地、山地种植,清人郭云陛在《救荒简易书·救荒土宜》里谈到:“黄子包谷宜种沙地。黄子包谷沙地能成,若于立夏断风前五日种之,则苗不为沙所打,而能早熟。
据估计,清代北方有玉米参加轮作复种的耕地,比不种玉米的耕地,可增产23.75%;南方则是28.33%。同大米等粮食品种相比,玉米还耐饥,时人有“大米不耐饥,苞米能果腹”之语。
嘉庆二十年(1815 年)《宁国府志》记载:“苞芦,流民赁屋种植苞芦,妨碍河道,嘉庆十二年奉旨查禁。” 道光三十年(1850 年),汪元方称浙江西部各属山区,有外地流民 “棚居山中,开种芭谷,引类呼棚,蔓延日众”,致使 “每遇大雨,泥沙俱下。”
为打压农民的种植权益,官员们在奏折中写道:“…… 去秋包谷青空,廉谷、荞麦收成共有五分以上。力田之家尚堪自给,惟粮价高昂,各厂不能多养工人,佣工者无可营生,且知向来办账外来游民不入户册者例不给颁,遂起意抢夺,无业游民纷纷附和,以致聚集人众,竟敢抗拒官兵。”
透过此短短几百字的奏折,可窥得因百姓种植玉米,遭官府与豪强联手打压多年,终至无奈啸聚山林的往昔。
追根溯源,玉米种植粗放,价格低廉,“扰乱了” 粮食市场的价格,粮商无利可图,官员们又怎得分账?
于是,便有了这样一份奏折:“我等阖邑居民,于嘉庆七年间呈请县府,通详严禁,饬县驱逐。该匪等抗断不遵,串通本地匪类,捏写租票,勒索退价。我等屡经赴上司各衙门具控,俱批令将山场封禁,毋许棚匪一名藏匿。而本县以棚匪众多,驱逐为难。数载以来,骚扰不安。”“数载以来,骚扰不安。”
道光四年(1824 年),两江总督陶湖因安徽休宁县 “書民” 程元通等的申控,限定当地垦山棚民于租期年满后,“退山回籍,其年限已满并未载明年限而承种已逾十年者,再种二年退回;如年限未满业主情愿还租及诉讼到官,纺退租价,按年分摊;如置有田产与土著民人缔姻编入保甲者,与土著无异,应令入籍。”
清史记载:棚民退山后,不得仍种包芦,改种茶、杉,培蓄柴薪,以免坍泻。如仍有将山场混召异籍之人搭棚开垦至五十亩者,无业私业,发边远充军;不及五十亩者,减一等;租价入官。
表面观之,清政府担忧流民聚集山区,会对统治构成威胁。明了否?皇帝最为忌惮者为何?自是影响统治!于是,乡绅恳请官府上奏天子,进山剿匪,夺得田地后再分账。说白了,便是当地豪强见山区开垦出诸多良田,撺掇 “郑必昌、何茂才” 之辈上演一出类似 “改稻为桑” 的闹剧。他们甚至无需使出 “毁堤淹田” 这般愚笨手段,径直将山区百姓 “棚民” 划归 “山匪” 即可。
清朝后期,人口愈发增多,粮食愈发匮乏。贫农与地主之间的矛盾逐步升级,引发了白莲教起义、捻军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对民间的掌控力日益衰弱,禁止玉米种植之事遂无人再提。
光绪十九年,《奉节县志》记:“苞谷往昔禁绝…… 今则漫山遍野皆有栽种,农民之食全仗于此矣。”
光绪末年,“小麦、苞谷,民间种植极为繁盛,皆为大宗出产。” 宣统三年,玉米、小麦、红薯已然成为全国的主要粮食农作物。
它陪伴着苦难的中国熬过丁戌奇荒1987,挺过 1888 大饥荒,渡过 1920五省大干旱,挨过 1931江淮水灾、熬过河南 1942大灾荒。
它那宛如信笺的苞叶,写满了岁月的沧桑痕迹。剥开一片褶皱纵横的苞衣,那金黄璀璨与清甜甘美,能够润泽一条饥肠辘辘的生命。